提要: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天姥山,地处浙东三大名山天台山、会稽山、四明山的交汇处,处于古剡溪上源,为天台山脉西部山区,古属会稽郡剡县东鄙,史称“剡之天台山”,列道教第十六福地。西晋张勃《吴录·地理志》载:“剡县有天姥山,传云登者闻天姥歌谣之响。”据《宋书》载,谢灵运经天姥山伐木开径,始通台越,作《游名山记》,礼赞天姥山,并赋诗:“瞑投剡中宿,明登天姥岑。”天姥山自此闻名。至唐代,初唐诗人宋之问“庶几踪谢客,开山投剡中。”穷历剡山,置酒赋诗,流布京师,首开浙东唐诗之路。盛唐诗人李白四入浙江三入剡中,作《梦游天姥吟留别东鲁诸公》,逐令天姥山名扬天下,为浙东唐诗之路上耀眼的文化地标,跻身天下名山之列。
关键词:天姥山 谢灵运 李白 唐诗之路
鲁迅先生曾在小说《故乡》中写道:“其实地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”唐诗之路,就是这样一条留下大量唐代诗人行迹的古代文化旅游线路,其广义概念,是指对唐诗特色的形成起了载体作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一条道路;狭义概念,则特指浙东唐诗之路。唐诗之路,是由新昌著名学者竺岳兵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发现并提出来的全新概念,其发现地就是古代剡溪上源石桥溪茅洋江,地处浙东名山天姥山、沃洲山。竺岳兵先生经过多年酝酿考证,于1988年9月开始提出“剡溪是唐诗之路”。1993年8月,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发函,将“剡溪是唐诗之路”正式命名为“浙东唐诗之路”,列为唐代文学的专称。竺岳兵先生提出“唐诗之路”定义的同时,认为唐诗之路必须由以下三要素构成:即范围的确定性: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,有大量风望甚高而格调多样的唐代诗人游弋歌咏于此。贯穿于浙东各州的浙东唐诗之路,涉及浦阳江以东、括苍山以北二万多平方公里,沿着浙东大运河、镜湖、曹娥江、剡溪、沃洲、始丰溪等古代水道,盘桓于会稽山、四明山、天姥山、天台山等浙东名山,有以宋之问、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为代表的460余位诗人留下的1500余首诗篇。形态的多样性:诗人在这一区域旅游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。如唐代诗人赴浙东的壮游、宦游、云游、隐游、避乱游、考察游、神游即仙游等。文化的继承性:这一地区的人文景观、自然景观,与唐诗有着整体性的渊源关系。浙东唐诗之路主要有七大文化底蕴:以中国山水诗奠基人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发祥地;以“般若”学“六家七宗”为代表的、改造外来佛教成中国化佛教时期中心地和发祥地;佛教在中国盛行时期的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的诞生地——天台宗;以天姥即王母为中心的道教巩固充实时期上清派的发源地;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圣地;以元嘉年间天姥山山水画为标志的中国山水画的源头;以谢安为代表的士族文化的中心地等文化内涵。
天姥山,正处于会稽山、天台山、四明山三大浙东名山的交汇处,是浙东唐诗之路上最为耀眼的文化地标。
(一)
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天姥山,地处今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东南部。据古代文献,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,此地为越国荒徼,草莽奥区,属剡县东鄙,古称剡东。吴越国王钱镠析剡县十三乡置新昌县,天姥山处县城东南五十里。周围,天台四明,会稽大盘,名山簇拥,盘亘交错,唯剡东之天姥,孤峭迥拔,苍然天表,为一地之望,众山之主。晋宋谢灵运开山,唐李白天姥吟,明徐霞客科考,即此山。
据现今史料稽考,最早记载天姥山的文献典籍为西晋张勃所撰的《吴录》(也称后《吴录》),距今约1700年。(1)张勃在《吴录·地理志》记载:“剡县有天姥山(文选注引作天姥岑),传云:登者闻天姥歌谣之响。”(2)后因《吴录》命运多舛,不幸散佚,而关于“天姥山”的记载,先后为梁萧统编、唐李善注的《文选》(3)、北宋乐史编撰的《太平寰宇记》(4)、清代王谟编撰的《汉唐地理书钞》等历史典籍所辑录,有幸保存至今。
西晋张勃《吴录·地理志》关于“天姥山”的记载,包涵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地名信息,是解开天姥山历史谜团的钥匙。首先,界定了“剡县有天姥山”。据考,剡地,春秋战国时先后属越国、秦国。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),置会稽郡(治吴县,今苏州),县境为郡属地。汉景帝四年(前153),已置剡县,属会稽郡。三国吴时,剡县属扬州会稽郡。西晋、东晋至南朝、隋朝,剡县属会稽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)始属越州。五代吴越国时,剡县属越州东府。梁开平二年、吴越天宝元年(908),吴越王钱镠析剡县东南部十三乡即剡东鄙置新昌县,剩余之乡改置称赡(一作瞻)县,后于北宋宣和三年(1121)改称嵊县(今嵊州)。(5)因此,古之剡县,即今之嵊州、新昌。而“天姥山”则于剡县分置嵊新后,至今仍归属新昌县未变。准确地说,天姥山在古代剡县剡东鄙即今新昌县东南部。
天姥山,历史上虽无专志,但从晋唐以来至明清,中国古代地理总志等历史地理文献中,则名列其中,属地明确,史载不绝。西晋张勃撰《吴录·地理志》记载“剡县有天姥山”之后,南北朝末期顾野王所编的地理总志《舆地志》也曾记述“剡东百里有石桥,里人传,旧路自石笥入天姥。”(见嘉泰《会稽志》(6)、《水经注疏》(7)等辑佚和摘引)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地理总志,唐李吉甫撰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二十六江南道,越州·剡县条记载:“天姥山,在县南八十里。”(8)宋代有五部著名的全国性地理总志,即北宋的《太平寰宇记》、《元丰九域志》、《舆地广纪》和南宋的《舆地纪胜》、《方舆胜览》,都分别记载了这座历史名山。宋乐史撰《太平寰宇记》卷九十六江南东道八,越州·剡县条记载:“天姥山,在县南八十里。”(9)宋王存撰《元丰九域志》卷第五两浙路,越州·剡县条记载:“有天姥山,剡溪。”越州·新昌条记载:“有沃洲山,真水。”(10)宋欧阳忞《舆地广纪》卷二十二大都督越州·剡县条记载:“望,剡县,汉属会稽郡,东汉晋隋皆因之,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,置嵊州,六年州废来属,有天姥山。”新昌条记载:“紧,新昌县,本剡县地,五代时置新昌县,属越州,有沃洲水。”(11)宋王象之撰《舆地纪胜》卷第十两浙东路,绍兴府·新昌县条记载:“天姥山,在新昌东南五十里。东接天台,西联沃洲。”“谢灵运诗云:‘瞑投剡中宿,明登天姥岑’。又李白《天姥歌》云‘天姥连天向天横……’”。这里最早把谢灵运、李白与天姥山联系在一起,并延袭至今。另见台州府“天姥峰”条记载:“《图经》云:‘天台西北有一峰,孤秀峭峻,与天台山相对,曰天姥峰,下临剡县,行人仰望如在天表。’”(12)宋祝穆撰《方舆胜览》卷之六浙东路,绍兴府·天姥山条记载:“天姥山,在新昌县东四十五里,接天台山。谢灵运诗‘瞑投剡中宿,明登天姥岑。高高入云霓,安期还可寻?李白有梦游天姥歌’。”另见台州·天姥山条记载:“天姥山,在天台县之西北,有一峰崛起,孤峭秀拔,与天台山相对。”(13)元、明、清三代官修的地理总志《大元一统志》、《大明一统志》和《大清一统志》,除《大元一统志》散佚失记外,另外两部地理总志均有关于“天姥山”的记载。《大明一统志》记载:“天姥山,在新昌县东南五十里,东接天台。寰宇记‘登此山者或闻天姥歌谣之声,道书以为第十六福地。唐李白诗,天姥连天向天横,势拔五岳掩赤城’。”(14)《大清一统志》记载:“天姥山,在新昌县东五十里。”(15)又检“二十四史”,唯清张廷玉等撰《明史》绍兴府·新昌条对天姥山有记载:“新昌,府东南,东有沃洲山,东南有天姥山。”(16)明清时期还有两部著名的地理总志,即《肇域志》和《读史方舆纪要》,也有关于“天姥山”的记载。明末顾炎武《肇域志》浙江·新昌条记载:“天姥山,在东五十里,东接天台华顶峰,西北连沃洲山。”另见天台县条记载:“天姥峰,在县西北,与天台山相对,孤悬天表,下临新昌、嵊县。”(17)清初顾祖禹撰《读史方舆纪要》浙江,绍兴府·新昌县条记载:“天姥山,县东南五十里。高三千五百丈,周六十里,脉自括苍来,盘亘数百里,至关岭入县界,东接天台,西连沃州(洲),《道书》以为第十六福地,山之最高峰曰拨云尖。”另见台州府“天台山”条:“曰天姥峰,在县西北百里,其峰孤峭,下邻嵊县,仰望如在天表。”(18)
除历代全国性总志外,浙江地方志,对天姥山有更翔实的记载。明嘉靖吴宗宪、薛应旗撰《浙江通地》绍兴·新昌条记载:“天姥山,东接天台华顶峰,西北联沃洲山。道书谓第十六福地,下有石井,唐李白诗(略)”。另台州·天台条记载:“天姥峰,在县西北,与天台山相对,孤悬天表,下临新昌、嵊县,详见《新昌县志》中,唐许浑诗(略)。”(19)南宋嘉泰施宿等撰《会稽志》新昌天姥山条记载:“天姥山,在县东南五十里。东接天台华顶峰,西北联沃洲山。”(20)新昌现存最早的县志明成化《新昌县志》天姥山条记载:“天姥山,在县东五十里。”(21)另外,还有与天姥山相关的历代舆地图,如明嘉靖刻本《广舆图·浙江舆图》、南宋《绍兴府境域图》、明万历《绍兴府志·明绍兴府八县总图》及《天姥山图》、明成化、万历《新昌县志·舆地图》,当代谭其骧先生主编的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(22)等均标注天姥山在新昌县境内东南部。由上可见,天姥山不仅史载不绝,而且归属确切,即在古剡县今新昌境内,东接天台华顶,西北连沃洲,处于天台县西北方,与天台山相对,谢灵运开山、李白梦游天姥即此。 (未完待续)
参考文献:
1.竺岳兵编著:《唐诗之路系列丛书》,中国文史出版社,2003年12月。
2.竺岳兵主编:《中国李白研究——李白与天姥国际会议专辑》,安徽文艺出版社,2000年10月。
3.竺岳兵著:《天姥山研究》,中国国学出版社,2008年9月。
注释:
(1)参见赵莉《张勃〈吴录〉考论—重构孙吴国的尝试》,系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,2013年1月31日提交。
(2)清·王谟辑《汉唐地理书钞》,中华书局,1961年(2006年重印)版,第156页。
(3)《文选》(全三册),梁·萧统编,唐·李善注,中华书局,1977年11月第一版,上册第365页,注谢灵运《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可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》:瞑投剡中宿,明登天姥岑。“楚辞曰:夕投宿于石城。汉书曰:会稽有剡县。吴录地里志曰:剡县有天姥岑。”
(4)《太平寰宇记》(全九册),宋·乐史撰,中华书局,2007年11月(2013年6月重印)版,第四册江南东道八·越州,第1933页。剡县天姥山条:“后《吴录》云:‘剡县有天姥山,传云登者闻天姥歌谣之响。’”
(5)参见《新昌县志》,上海书店,1994年出版,“大事记”第7-8页,“政区建置”第41-47页;《嵊县志》,浙江人民出版社,1989年出版,“大事记”第1-3页,“建置”第1-3页。新昌建置有“析剡说”和“割台分剡”说等。
(6)南宋嘉泰《会稽志》,施宿等撰,杭州出版社《宋元浙江方志集成》第4册,第1906页。另见第11册嘉定《赤城志》南宋陆耆卿等撰,卷第四十辨误门,第5542-5543页,“《会稽志》载:天姥山在新昌县东南五十里,东接天台华顶峰,故李白《天姥歌》有‘天姥连天向天横,势倾五岳连赤城’之句。然《郡国志》载天姥山乃在临海,郡山,峤与括苍山相联,或云在越,或云在临海,疑此山绵亘相延,故二处皆有之。然《临海记》但言此山在临海。按:旧经,韦羌山,亦名天姥山,在仙居县,东连括苍,且云:‘石壁有刊字,如科斗,春月樵者闻笳箫之声。’与《临海记》同,则天姥山又仙居之韦羌山也。”诚然,与天姥山曾经同名的,在浙江省范围之内,还有宋代杭州府于潜县的石甑山“一名天姥山”(见《太平寰宇记》)、台州府临海县的天姥山(见《元丰九域志》)、仙居县的韦羌山“亦名天姥山”(见嘉定《赤城志·辨误门》)、仙居县的王姥山“亦名天姥山”(见《舆地纪胜》)等,这其余几处名山,从历史地理和文献记载考证,均为使用一时的别名、曾用名,与晋宋谢灵运开山、盛唐李白天姥吟、明末徐霞客科考无关,与剡东新昌所属天姥山系同名不同山。
(7)《水经注疏》,北魏·郦道元著,清·杨守敬等注疏,凤凰出版社,台北定稿本(下册)。
(8)《元和郡县图志》(全二册),唐·李吉甫撰,中华书局,1983年6月(2013年6月重印)版,下册,第620页。
(9)《太平寰宇记》(全九册),宋·乐史撰,中华书局,2007年11月(2013年6月重印)版,第1933页。另江南道五·杭州,第1867页,于潜县石甑山条:“按《郡国志》云:‘石甑山,一名天姥山……’。”
(10)《元丰九域志》(上下册),宋·王存撰,中华书局,1984年12月(2011年3月重印)版,第209页。另见卷第五,第216页,台州临海郡临海县条:“有括苍山、天姥山、临海江、始丰溪。”
(11)《舆地广纪》,宋·欧阳忞撰,卷二十二
(12)《舆地纪胜》,宋·王象之撰,浙江古籍出版社,2012版第二册第382页、第480页。另见台州“王姥山”条:“《晏公类要》云:在仙居,亦名天姥山。”
(13)《方舆胜揽》,宋·祝穆撰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2年11月版第93页、第108页。
(14)《大明一统志》卷四十五
(15)《大清一统志》卷二百二十六
(16)《明史》志·第二十地理
(17)《顾炎武全集·肇域志》,明·顾炎武撰,上海古籍出版社(2012年7月(2013年10月重印)版,第3383页、第3403页。
(18)《读史方舆纪要》,清·顾祖禹撰,卷九十二、卷八十九
(19)《浙江通志》,明·吴宗宪、薛应旗撰,卷九、卷十一
(20)南宋嘉泰《会稽志》,南宋。施宿等撰,卷第九
(21)明成化《新昌县志》,明·李楫修,莫旦纂,卷之三
(22)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(精装本),谭其骧主编,中国地图出版社,1991年10月版,第七册(元明)·浙江第76-77页。